欧博abg新华社记者新春踊跃走基层

文章正文
发布时间:2024-12-17 14:16

 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题:扎根·贴近·创新——新华社记者新春踊跃走基层

  新华社记者王思北、施雨岑

  《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》《开往春天的扶贫列车》《纵有千般不舍,欧博abg含着泪水也要带着希望出发》……在2017年新华社开展的“新春走基层”活动中,380多位新华社记者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基层一线采访调研,走进田间地头、城市街区、工厂车间、春运一线、边疆哨所,在汗水和泪水的挥洒中,发出了一篇篇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情怀的报道。参加报道的记者普遍反映,新春走基层既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履职经历,更是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。

  扎根人民 采写“沾泥土”“带露水”的新闻佳作

  为采写“小候鸟”返乡报道,福建分社记者沈汝发事先来到王心彤小朋友在福建福清的家中,一路跟随她搭乘外来务工人员专列、转乘汽车一直到达重庆老家,全程2000多公里,历时40多个小时,发出了感动人心的稿件《记者跟访:一名随迁儿童的春运归家路》。

  “正是得益于深入随访,与‘小候鸟’一家贴心交流,才能掌握大量细节和素材,在写作时生动引用‘小候鸟’朴实无华的语言,欧博官网写出的文章才真实感人、打动人心。”沈汝发说。

  春节前后,新华社组织了300多位像沈汝发这样的编辑记者,分成几十路多媒体小分队,深入内陆边疆、工厂农村、雪山矿井等200多个采访点采访,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感受,通过见闻式、体验式、回访式等多种报道形式,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可喜变化,描绘了一幅真实细腻、感人至深的“基层全景图”。

  贴近时代 以基层“小”景象反映社会“大”主题

  旱泉滩警务站,从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出发,需经过100多公里、4小时的山路颠簸和大约半小时的水路航行方能到达,是东南亚邻国沿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个哨卡。

  春节前夕,国内部记者熊丰跋山涉水来到这里,与战士们共处了难忘的两天。官兵们自己开辟的“开心菜园”、8年无法与家人吃年夜饭的战士、“白天兵看兵,晚上数星星”的寂寞……在旱泉滩警务站夜宿的一晚,让熊丰对边防战士的工作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。

  “伟大的祖国从不缺少值得讲述的故事。”熊丰把自己在旱泉滩警务站的亲身经历写进了《有我们在,家里人就平安——湄公河第一哨见闻》这篇报道。他说,只有真正经历脚力的跋涉,不断敏锐眼力、深刻脑力、凝练笔力,才能真正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。

  《除夕夜,他们巡逻界碑为祖国守岁》等稿件弘扬节日工作者们舍“小家”为“大家”的敬业奉献精神;《感受生命三度——记生活在中国海拔最高乡的那些人》等稿件聚焦西藏、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节日生活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迁;《村民老徐新年搬家记》等稿件以生动的特写手法写人、写事、写情感,从侧面体现了国家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深远意义……在新华社记者讲述的故事中,基层“小”景象与社会“大”主题交相辉映。

  创新尝试 文字图片视频全媒体交互融合展示

  2017年,新华社“新春走基层”报道共播发文字、图片、新媒体等各类稿件4000余条。其中,不少有新意的全媒体报道受到读者好评。

  《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》《开往春天的扶贫列车》《飞向爸爸妈妈——春运中“逆飞”的“小候鸟”剪影》《春节假期的坚守——带你走近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》……新华社策划推出的一批全媒体重点报道,以文字、图片、视频交互融合展示的方式,直戳泪点、感染力强,传递出人间“真情大义”。

  “当33岁的石欣一路坐火车、大巴、公交车,历经近24个小时回到村里,沿着村道走着走着,转过路角忽然发现,3岁的儿子已站在路口等着自己回来。”

  出自《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》中的这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。这部20分钟的长视频及其系列报道成为短视频时代的一次“逆袭”和创新尝试,被多家网站及客户端广泛转载,全网浏览量超过亿次。网友纷纷称赞报道“在平凡人中发现了温暖和正能量”“根植于生活的作品就是有生命力的作品”。

  “如果‘脚力’未到,只是跟到车站便打道回府,而不是‘扎根’进村,就无法捕捉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。”这篇稿件采写者、广东分社记者吴涛说,采访之前,谁也不曾料到石欣的儿子会在路口等待父亲,这是一次“意外之喜”。吴涛表示,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,能在此次扶贫报道中采访到如此珍贵的独家新闻,自己备受鼓舞,更坚定了今后要深入基层扎实采访的决心和信心。

+1

首页
评论
分享
Top